【清风文苑】漫步陵阳 追思屈原

时间:2023-06-28 15:29 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 分类:清风文苑,工作动态     编辑:本站编辑


又是一年端午季,我轻轻的拨开芳香的粽叶,如同打开二千年前的江河,思绪如潮水般汹涌、涤荡于胸。

漫步在陵阳河边,我试图用时光的碎片,拼成一个楚国,去寻找诗人屈原走过的山水,去寻找那留下的古城的踪迹。这一条陵阳河,由西向东穿镇而过,因水最终向南流又叫南流河。古陵阳城背靠九华山,北有分流岭,西、东、南有天然的护城河,易守难攻,在吴楚相争的战国时期,这里是一个军事重镇。

走在陵阳的青石路上,古朴的街,斑驳的墙,那是岁月的印迹。是呀!古陵阳是军事和经济重镇,文化风貌更不逊色。如今的陵阳被称为千年诗镇,屈原、谢朓、李白都曾留下千古墨宝;明清时期,它还成为徽文化的传播要道,现有古民居100多栋、古桥40多座。陵阳是九华山的南大门,有神仙洞、黄石大峡谷、神龙谷等自然风光,还有皖南古民居太平山房、李氏宗祠、宁氏宗祠等人文古迹,极具地方特色。

听!楚风,悠悠吹响编钟!诗人屈原发出感叹“民流离而相失兮,方仲春而东迁。去故乡而就远兮,遵江夏而流亡。哀州土之平乐兮,悲江介之遗风。当陵阳之焉至兮,淼南渡之焉如”(屈原《哀郢》),这已是他二次被逐,并至“陵阳”的呐喊。据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记载,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(仅次于宰相),入则与王同议国事,出则应对诸侯。他学问渊博,精明强干,洞悉战国形势和楚国政治,对内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,举贤授能,彰明法度;对外实行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,力图孤立秦国,壮大楚国。他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纲领曾受到楚怀王重视,要他起草变革方案(宪令)。上官大夫靳尚心怀嫉妒,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。楚怀王听信谗言,免屈原左徒职务,令其作三闾大夫,掌管王族三姓(昭、屈、景)事务。

看!江水,暗流汹涌澎湃!时秦王派张仪出使楚国,以秦国商、于之地600里相许,千方百计破坏楚齐联盟。楚怀王亲信张仪,与齐国绝交。张仪回秦后又违背在楚国的承诺。楚怀王一气之下,兴师伐秦,秦兵大破楚师于丹、淅,取楚之汉中地。楚怀王醒悟,重新启用屈原出使齐国,修好楚齐关系。秦获悉,害怕楚齐两国再度结盟,派张仪二次入楚,以重金贿赂楚怀王宠妃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,破坏齐楚联盟。楚怀王又将张仪放回秦国。时屈原出使齐国归来,问楚怀王为何不杀张仪,楚怀王追悔莫及。此后10余年,楚国政治混乱,经济停滞,兵力衰败。公元前299年,楚怀王受秦“武关相会,重新结盟”的欺骗,赴秦谈和,被秦军挟持到咸阳扣留,客死于秦。楚怀王长子顷襄王继位后,更加昏庸。

忆!时光,涛涛奔流远去!楚国法律制度较健全,屈原是贵族,虽然被放逐之结论不能变,但对放逐之地是有一定选择权的。选择楚国东南之角的陵阳,因为此地有黄帝、少昊等文化积累,更有彭祖等羽仙文化吸引着诗人。高至喜在《楚文化的南渐》中指出:“当楚人进入江南之后,江南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楚人带来了较先进的文化,使开发江南的进程大大地加快了,如冶炼钢铁技术的出现,青铜铸造工艺的提高,玻璃制造业的兴起,漆器和纺织业的发展,以及文化艺术的发达,在较短的时期内使江南地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。”

五月多雨,浸润着诗人的哀惧。屈原被逐于江南沅、湘流域。他远离故土,但仍心系国事,他在《哀郢》中深情地写到:“鸟飞返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信非吾罪而放逐兮,何日夜而忘之!”他在《离骚》中悲愤疾呼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!”在放逐的境况下,他一路上看到了战争的乱象,看到战争带来的创伤,人们四处逃难,民不聊生。他备受煎熬,却又无可奈何。当他闻讯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、火烧夷陵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,于5月5日怀石自沉汨罗江。

一个诗人屹立在天地之间,向着大江,向着南国大地,向着苍茫的天空接连发问,满腔悲愤,无可阻挡,一声高过一声,一发而不可收。《九歌》《天问》《九章》《远游》《卜居》等一首首诗歌接连问世,诗情万丈,流光溢彩,并且多为鸿篇巨制,其代表作《离骚》更是长达373句、2400多字,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抒情诗的最长纪录。屈原是一个创作时代的拓荒者,这个伟大的开创者出手不凡,他以极其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,以及瑰丽的词采,为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开辟了一条坚实的艺术坦途。至今,他还屹立在各种文化舞台上,展示其古远而非凡的风采。

屈原本为报国良臣,纵然怀有如此高的文学天赋,屈原却并非是为了填补“诗人空白”而写诗歌,他更没有料到自己将以留世的文字而成为万世尊崇的爱国诗人。那时,不但没有“诗人”这个称谓,连诗歌这种文体概念也还处在模糊阶段,只有“诗三百”才是诗,“不歌而诵谓之赋”。因此,从屈原逝后到西汉末年的三个世纪,人们将其作品称为楚赋、屈赋、屈原赋等,贾谊直接将《离骚》称为“离骚赋”,也有人称其为“楚辞”。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历代文献,才将他和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成集,定名为“楚辞”沿用至今。

屈原-----名垂青史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从政经历和人生遭遇,更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和光辉诗篇。屈原自幼生长在西陵峡畔,受山水陶冶,重内美,爱整洁,勤学问。在故乡乐平里,流传着许多他少时生活、学习的传说及其有关遗迹,如濯缨泉、照面井、读书洞、颂桔坡、玉米田等。毛泽东一往情深地说: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。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,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,无私无畏,勇敢高尚。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。无论在国内国外,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。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。”

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,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。毛泽东分析屈原所处的时代说:“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变革都会产生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。至于屈原,政治变迁是他个人的不幸。屈原艰苦地走过他的时代。他忧国忧民,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。”正是这样的政治命运,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。他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,后人将其作品辑为《楚辞》,千古流传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,“逸响伟辞,卓绝一世”。

这一转身,千年之遥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,为了纪念屈原,赋诗道:“江上荒城猿鸟悲,隔江便是屈原祠。一千五百年间事,只有滩声似旧时。”由于屈原诗歌承载着强烈的爱国情怀、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、坚定执着的政治理想、纯洁高尚的独立人格、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。在他逝后七八个世纪的南北朝时期,人们将其精神赋予一个由来已久的古老节日,从而形成了今天,全民共度的以赛龙舟、吃粽子、祭屈原为主要内容的端午佳节,让赤诚和情怀永续千古。(贵池区纪委监委驻区发改委纪检监察组供   作者:汪海涛  潘飞)

相关新闻


责任单位:中共池州市贵池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池州市贵池区监察委员会

联系地址:池州市贵池区政务新区6230室 邮政编码:247100

备案号:皖ICP备17019517号-1